top of page

行為問題是孩子個人的問題...真的嗎?

絕大部份的父母除了希望自己的子女身體健康,聰明伶俐外,孩子若言能夠常常「聽教聽話」也是每一位家長的心願。但在子女成長的過程中,必定會出現一些令父母束手無策的行為。因為資訊發達的關係,部分家長可能更會懷疑孩子是否「有病」。其實即使是平日最乖巧的小朋友,隨著年齡、身體發展及周遭環境的變遷,總會有鬧情緒,表現出所謂「問題行為」的時候。

很多時候家長會因為孩子某一個新的行為問題的出現而不知所措(例如:偷竊),往往一下子就向極壞的方向去想。但其實大部分的人類行為,無論是正面或負面,都有其背後的動機。事實上當父母能看清楚及了解孩子行為問題背後的動機時時,幫助孩子改善行為便有了頭緒。

其中一種對孩子不當行背後目標的看法是他們要增取在家庭中的一席位,要被接受、被認同及被愛護。但另一方面,父母對子女的所謂行為問題的不正確觀念,亦會增加了負面行為出現的機會,如下:

1. 只著眼於孩子的不良行為:父母時常抱怨自己的孩子太懶和倚賴,但他們未考慮過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原因。

2. 孩子的成功是父母的成功:如果父母要鼓勵自己的子女,他們必須要先對自己感到滿意,父母需要有自己的目標,興趣及朋友才可以建立自尊。如果他們完全受到孩子的生活和目標的束縛,他們個人的價值便會過份地受孩子的成敗影響了。緊記父母的人生價值並不只是在於他們是否是一個成功的父母。

3. 不設實際的期望:父母很多時會把自己無法實現的理想寄望在自己的子女身上。作為父母,要對這點加倍小心,一不留神便會向子女傳達出一個訊息,這是「當你做到我認為重要的事時,你才有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