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孟母三遷現代版

中國古代曾經產生了「孟母三遷」這樣的故事:相傳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孩子成在一個良好的社區環境,曾三次遷移從而期望「以仁為鄰」。

現代的孟子轉校「以仁為鄰」的原因可能性較低,多數家長為孩子另覓學校的主因通常會是希望他們能夠轉入名校,又或者認為目前子女就讀的學校對他們不太合適,課程太緊,深信另一種的學習模式對他們的幫助會更大。抑或將孩子移到國外,希望或奢望他們能在新環境有脫胎換骨的改變。

事實上以上情況都可能會為孩子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壓力,處理不當的話絕對會好心做壞事。

首先能夠以插班方式入讀熱門學校的學生,通常他們在原校都並非泛泛之輩,成績一般都是名列前茅。但在轉校後因為要面對從各方而來的精英分子,如果初期沒有得到適當的輔導,有機會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疑問,以往的優異學習表現一下子消失得無影無蹤。有家長可能會覺得社會競爭激烈,盡可能讓孩子在競爭中搶得先機為上策,名校或會提供一個這樣的機會。但學生受挫的自信心可能要花上數年的時間才能重拾回來,這個代價又是否化算?

至於另一種情況的轉校生,家長本意可能是為子女安排一個相對開放的學習環境,希望減少他們的壓力,最明顯的例子是由本地學校轉往國際學校。但實際上有些行為問題卻是因為這個轉變而引發出來,筆者以往有不少的個案都是在轉校後被新學校的老師投訴上課時不專心,甚至騷擾同學,於是要求家長安排孩子見專業人士,看看是否有專注力缺乏/過度活躍症或是其他行為問題。有小朋友在輔導時抱怨新學校的同學太「幼稚」,動不動就投訴,而且老師的指示亦不清楚-這其實說明了這些轉校生的問題:外在學習環境從有規則變得無寧兩可,他們也無所適從。

海外升學為孩子帶來的壓力當然更大。

因此在選擇學校時是要由孩子本身作考慮點,先確實了解他的能力及學習特質,才再決定是否有轉校或海外升學的需要,是否能夠從轉變中有所得益

bottom of page